白鱘 | 水產百科網
白鱘(學名:Psephurusgladius),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魚類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劍吻白鱘,因為其吻部長狀如 ...
此條目介紹的是物種「白鱘」。關於現代「鮪」的用法,請見「鮪魚」。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又名中國劍魚、劍吻白鱘,中國古代稱之為鮪[2],是已滅絕的魚類物種,與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曾原產於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白鱘最大可長到3公尺(10英尺),體重達到300公斤(660磅),也有記載稱其最長可達7公尺(23英尺),是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是白鱘屬(Psephurus)的唯一一種,與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白鱘個體腹部黑白色頭部灰色,以其他魚類和小型蝦蟹為食。白鱘與中華鱘生活水域相同,故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之說,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的白鱘,黃排指代胭脂魚。
白鱘在2022年被正式宣布滅絕,估計滅絕時間為2005年至2010年,儘管白鱘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1][3]。導致其滅絕的主要原因是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建設,造成種群分裂,阻止白鱘洄游到上游產卵繁殖。過度捕撈也是其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白鱘的捕撈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到1970年代,年捕撈已達到25噸。1990年代,該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列為極危物種,人們最後一次見到活著的白鱘是在2003年。2019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科學家發表的論文發現該物種已經滅絕[3]。2019年9月1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鱘魚專家小組一致同意該物種已經滅絕[4],其紅色名錄的保護狀況於2022年7月正式更新[5]。
白鱘頭部為灰色,腹部為黑白色[6]。其背鰭和臀鰭位於身體後面相當遠的地方。其吻突為槳狀,窄而尖,占總體長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7]。其眼睛小而圓[6]。其尾鰭為歪鰭(即脊椎延伸到了尾鰭上部),尾鰭下部十分發達[7]。頭骨比匙吻鱘更細長[8]。牙齒很小。與匙吻鱘相比,其頜骨較短[8]。與匙吻鱘科的其它魚類一樣,白鱘的骨架主要是軟骨質[9]。其身體沒有鱗片[6],僅尾鰭和尾柄上有小鱗片[7]。
白鱘幼魚在第一個冬天達到約1至1.5公斤(2至3英磅)。到一歲時...
白鱘 | 水產百科網
Chinese paddlefish | 水產百科網
Psephurus gladius, Chinese paddlefish | 水產百科網
FAO Fisheries & Aquaculture | 水產百科網
Psephurus gladius | 水產百科網
【草繩恐龍Erpetoichthys calabaricus】多鰭魚科
水產分類:台灣常見的大陸水產品圖說中文名稱:草繩恐龍學名:Erpetoichthyscalabaricus科別名稱:多鰭魚科命名學者:Smith1865
【西伯利亞鱘Acipenser baerii】鱘科 (Acipenseridae)
水產分類:台灣常見的大陸水產品圖說中文名稱:西伯利亞鱘學名:Acipenserbaerii科別名稱:鱘科(Acipenseridae)命名學者:
【中華絨螯Eriocheir sinensis】岩蟹 (Grapsidae)
水產分類:澎湖的蟹類中文名稱:中華絨螯學名:Eriocheirsinensis科別名稱:岩蟹(Grapsidae)命名學者:H.MilneEdwards